【非遗讲堂】州佩功夫

浏览数:3508

盛行于玉林市玉州区州佩村的传统武术。习武之风盛行于玉州州佩村,州佩村很早以前就有习武的传统,州佩基本上每个生产队(共 18 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武馆(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州佩村还有 10 个“茶门”(今称武馆,即喝茶聊天、练武的场所)。直到现在,州佩仍保留下武林庄、爱国堂、长胜居、明善堂、庆善堂、义勇居、浩然居等 7 个有规模的武馆。其武术主要套路为:拳术七路,即四平天地、铁线连头、小拆打,四门炮打,即“国字”、杂槌炮打、运车桩;长棍二路,即中拦棍、短棍一路;侠刀二路;挑刀一路;牛头耙一路;手拆十二藏等十几个套路。

由玉州区州佩村村民苏老三及其侄子苏崇根发扬和研习少林功夫,经过传承发展,衍变为“州佩武术”。苏老三也成为精通拳、棍、刀、钯等武艺超群的州佩武术领军人物。

关于州佩功夫的来源,民间流传其源于福建南少林寺

据当地民众口述:在清朝乾隆年间,存有反清复明组织的福建南少林被清廷剿杀烧毁后,寺内的武僧流落四方,其中就有一和尚流浪至此,在玉林州城北门口牌坊处落脚。此人姓张,人称“流徒张”。流徒张出自少林,武艺高强,州佩苏氏族人遂拜其为师,尊称“张圣僧”。在流徒张煮食时,常遭到州佩苏家的小孩投石进去,屡被他用筷子在空中夹住。小孩十分惊奇,就将他筷子夹飞石的绝技告知家人。州佩苏昌垂(排名老三,人称苏老三)为人厚道,乐于助人,认为他是隐于世的高人,遂接回家供养。后来州佩人得知这位和尚是来自福建南少林的武术高僧之后对他敬重有加,流徒张感激不尽,作为回报,将少林功夫传授给苏老三,最后村里人不分姓氏全来学武,数代相传之后州佩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尚武之乡。至今州佩村民不论男女老少,茶余饭后聚集在一起,还能常见练功习武探讨拳法的情景。


但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邱桂山撰《郁林州志》序卷一、二记载:“北门外十村,附城二里,俗呼州背,苏屋栅山门口杨屋豸堂……北门贞节牌坊……”这里虽无记录有州珮村民因和尚授武之事,但此牌坊现在仍然遗存可见。

州珮人习练武术的历史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州珮文化底蕴深厚,自明清以来,州珮村有近街靠市的地域优势,商贾众多,村民见多识广,州珮子民更以知书习武为荣。另一方面,州珮习武氛围受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来已久,明清以来玉林战乱频发,盗贼猖獗,州城驻军逐年增多,据 1986 年,谢启昆主编的《广西通志》考证,明宣德元年(1426 年)置玉林州守御千户所,官14 员,军事人员共 403 名;明万历十一年(1583 年)玉林增设左、右、中 3 营,每营兵 100 人,有正规军事人员 523 名,清初驻玉林营原额兵 709 名,这些兵员大多置于州府。另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版《郁林州志》三十一卷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建守备署……署大门东乡门内大堂,南向三楹,后为宅。旧志云宝相寺前为小教场。戎弁习武与此。州城东门外一里,演武厅三楹,乃大教场也。”足见州府官兵习武训练活动对州城民众也有很大影响。为了防止贼匪扰乱,州府因此下令加强民团武备,州珮就在其中。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版《郁林州志》记载:“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知州谕令在玉林成立团练,设立团总局。咸丰四年(1854 年),玉林设有九个团,永清团(团都江岸村)联永定甲、西岸堡、州珮,共四十二村为一大团。”按照州珮村当时在州府的地理位置,当时州珮算是古玉林州附属的半民半军事城堡,由此可以推理,村民习武应是“流徒张”和尚到来之前就早有的事,并非民间所流传州珮武术因和尚到来才传入,苏昌垂本人应是在当时就已受到当时周边军事武艺氛围或商贾习武的熏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从明清及民国史料考证,玉林历史上盗匪猖獗,民众出于自卫的需要,遍设武馆,聘师习武成风在 1992 年版的《玉林市志·军事篇》就鲜有记载。

州珮,长久以来形成的尚武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街乡内武术班堂众多,男女老少皆以习武为荣,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使州珮在历史上成功抵挡了多次匪灾兵患,成为州城的重要护卫屏障。时至今日,练拳习武仍是州珮人的村风民俗。

2015年,州佩功夫被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9年,州佩功夫传承人代表之一的苏华东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第六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